最近考试周,有不少学生在留言,看不进去书,有什么好办法能通过考试吗?
 
  来自一个考证牛人的分享。
 
  很早之前看过一本书叫《考无不胜》作者陈祥星,是个考证牛人,当年考了10多个含金量非常高的证书,获得执业注册会计师、执业证券从业注册会计师、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注册税务师,并拥有律师、经济师等专业技术资格,而且这些技术资格均是通过考试一次全科合格取得的。
 
  还取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和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他在这本书中总结了自己的考试心得,以前我在Blog上分享过,估计看过的人不多,重新跟大家分享一下。
 
  1、举一反三
 
  掌握一条道理能够适当地去认识相近的几条道理,或能够去解决几个类似情形的“案例”。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在间一学科使用,而且可以跨学科使用。
 
  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时间来养成,是一种习惯。
 
  在穷于应付考试的那几年,我有时在有点不可恩议的时间里通过了考试,举一反三的能力起了不小的作用。因为注意了举一反三,我可以少做很多题目。我从不靠“题海战术”取胜,也从不担心会因为少做几道题目而少考几分。随着举一反三水平的提高,题目可以越做越少。但这无法一激而就,需要一个过程。有些“考友”,大概会觉得年纪大了,养成这个习惯会显得迟,其实即使仅在一次应考的学习中,有意识地注意这个问题,可能也会有意外的收获。再说。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时候都不会太迟——特别是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
 
  学习举一反三到了一定水平以后可能就是融会贯通的境界了,就学习和对付考试而言,如果比较熟练(还不必达到非常熟练)掌握举一反三的方法,就已经足够了。
 
  2、追求简单
 
  “举一反三”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会发现,许多道理从表面看显得不同,实际上是没有本质差别的,当把较复杂的道理与较简单的道理联系起来以后,就等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凡是真理都是简单的”。一旦成了某一领域的大家,经常很容易就成了许多领域的大家,这应该可以叫融会贯通了。有意识地追求简单,碰到较复杂的问题时,总是要想办法把它变简单。
 
  “简单”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己觉得简单,二是指能够用简单的话把问题讲清楚。不少考友抱怨说,看着书党得明白,合上书就什么也不记得了。我想,这与学习时仅一知半解有关。考题特有些条件和前提作了改变时,有的考友干脆就不会做。我在近年的学习中,经常会在脑子里假想,假如要我向别人解释这个问题,我要如何简单地讲清楚,越简单越好。这是高效使用时间的方式,否则对问题的理解不容易深刻。对知识没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往往意味着:书看了白看,读了白读,所“学”的知识不但在实务中不能用,连应付考试也会显得困难。
 
  例如,如果我们能用简单的语言把合并报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说洁楚,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比较清楚的。
 
  3、联想记忆
 
  联想记忆法的中心思想是把没规律的东西“联想”在一起进行记忆。例如,要记忆人和天这两样事物时,我们可以想象为“人在看天空”。
 
  反正,我们爱怎么联想就怎么想,只要能记住它,做一些荒唐的想象也无妨。那怕是再枯燥的条文也有顺序。管理学大师法约尔就说过“事物都有顺序”这样的意思。拔不出顺序,多半是我们的水平和悟性不够。设顺序,要想办法拔出顺序;水平不够拔不出顺序,就“联想”出自己的顺序。即使是暂时记忆,我也肯定要拔出或“想”出顺序,毕竟,机械记忆力随着年纪的增大而下降,但联想能力却会随生活经历而日渐丰富。而且,找顺序或“想”顺序的过程,往往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种能力需要锻炼。
 
  (举例:背中学生守则、发行股票的条件)我读书时经常会有诸如此类的联想,自然联想,甚至只要一闪而过的联想。这是一个习惯,如果能养成,很有好处。
 
  4、用心的学习心态
 
  我不算“聪明”的那一类,这么说决不是谦虚,更没有说谎。我这几年在考场上屡屡得手与所谓的“聪明”不存在质的相关性。如果靠的是知识,是因为我进行了积累;如果靠的是方法,也是因为我进行了积累;如果靠的真是所谓的“聪明”,那也是因为我把它通过掌握方法和知识表现出来了——方法决不是“聪明人”的专利。哪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我想是“用心学习”在起作用。
 
  “用心”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学习状态。很多人经常说没时间学习,其实不一定是没时间,时间天天都会有,根本就是没有学习的心态。没有学习的心态自然无法做到用心学习了。试想,如果连看电视的诱惑也抵挡不住,任我们再聪明也是很难读成什么书;如果心静不下来,整天庸人自扰,任我们智商再高也是枉然。在这方面,我做得也不好,但我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用心学习。我读书时基本上做到“专注”,窗外的歌声、麻将声,声声不入耳。
 
  聪明与智慧不是一回事,“用心”这种“心态”应该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有人“修炼”得很好,我还需努力学习——学习该干什么就专心或“潜心”干什么。“用心”的境界可以通过培养兴趣来达到。我大学毕业后,读英语时,我爱英语;读会计时,我爱会计;读法律时,我爱法律——读什么爱什么。达到了“用心”以后,学习时,我们会想着学习的事,不学习时也会想着学习的事。学会计时,我在车上还在脑子里想着一些问题,甚至在梦里见到了“借和贷”。这种状态往往能使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小奇迹。在CPA应考学习期间,我们**想办法进入“CPA状态”。
 
  我寻找“用心”学习心态的办法很简单,就是间了自己几个问题。例如,我是否有必要考虑这个事,如果有,我是否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考虑,是否有必要再想。人往往会老想着一个问题。实际上,无此必要。也许,有些事对我们确实很重要,但我们没有必要用我们所有的精力去考虑它。在这个问题上,我遵循着“满意原则”,也就是,我只花“合理”的时间考虑一个事。因为,我认为自己花了一些时间考虑一个问题以后,如果再多花一些时间,不一定会有“新解”,即使有,跟时间成本相比,也不见得合算。即使因为我没有多花时间考虑某个问题而失去了更好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么,我就视之为贯彻“满意原则”的成本。我没办法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寻得“**解”,那样,人活得很累。这当然有个“度”的问题,这只能靠我们的主观判断。
 
  考试的成功真的不在于所谓的“智商”,而主要在于心态。只要有读书的心态,考试这种事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难。CPA的考生一般都是要在八小时之外读书的,这不得不要付出一些代价,这也许是生存的成本。在多事之秋,在我们处境不大宽松时,我们更要努力拨出一份学习所需的宁静。
 
  这里,我想再重复一遍——学会找出学习的心态是应付考试最重要的秘诀,否则,再高的智商,再好的方法全是空的。
 
  5、认识学习与应试的统一性
 
  要是真的认为学习与考试是两码事,那肯定是在开玩笑。有人会怀疑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拿金牌靠的主要是平时的训练水平,即使有时其它因素起了主导作用,那种事发生的概率很小,可以视为“误差”。我认为,考试的成绩主要是由学习的效果决定的。我承认我在考场上用了一些办法,但这些所谓的“技巧”是水平不够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是不起决定作用的。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的实力。学习的过程才是主要的,考试合格是表象,基本掌握考试所要求的知识是本质,同时也是目的。学习和考试两者中,学习是本。
 
  “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可能可以解决考试问题,但通过合适的方法学习也能解决考试问题,而且是解决考试问题的根本办法。所以,考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学习的问题,解决了学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考试的问题。
 
  总结:
 
  以上的文章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的心得,说得很好,都是重点,但大家看完之后,能做到以上几点的人很少.而怎样能做到这几点,作者基本上是一带而过。
 
  1、举一反三。这是一种逻辑分析训练,如果你想做到这一点,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获取这种能力。可以从日常生活就开始有意识练习,在阅读书籍时看到一个新的观点或关键场面里,可以暂停一下,考虑一下把这个观点换个环境或方面,会出现什么后果。在国外的MBA课上会经常做案例分析时,分析一些案例的情况,想想是否还有什么好的办法,自己在那种环境会怎么处理事情,而且做完分析之后,每个人或一个组都会提交自己的方案,这时全班的人都会找你这个方案里的问题和漏洞。有一个一、二年时间基本上能掌握这种能力。
 
  2、追求简单。这句是在上一条的基础加入进化,开始考虑事情的本质,去除无用的部分,只留下最基础的部分.能做到这一点,基本已经掌握这门知识的本质,对通过学习任何知识或通过考试都有非常的帮助。
 
  3、联想记忆.这跟记忆力有关,想提升这方面的,可以多看看各种记忆术的文章和书籍。
 
  4、用心的学习心态.作者谈的实际是三个问题.第一点是意志力,到底能下多大决心,来做这件事.自定力不强的人看看,这篇文章: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方法.第二点是全力以赴,作者能在学习时完全的沉浸在知识,把一切的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中.第三点是选择和放弃.上篇文章中就说过这个话题,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要找准临界点,掌握好自己的"满意原则"

2022CPA必备资料+学习计划表

  • CPA历年真题汇总
  • 六科教材变动解析
  • CPA考试通关宝典
  • 十年真题研究手册
  • CPA六科高频考点
  • CPA学习计划建议书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