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会计阶段,我们就知道余额和发生额是账户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余额
余额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
(二)发生额
发生额则分为本期借方发生额和本期贷方发生额或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
(三)两者关系
我们通常把账户中发生额和余额之间的关系表述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二、识别难点举例
我们都知道会计分录中借记、贷记的均为一笔业务当期的“发生额”而非“余额”。理论上如果能够直接获知账户的发生额**,否则可以通过上述公式借助余额来倒算出当期发生额。
但是有时候看似简单的道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却不一定能够识别清楚,以下举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一)存货减值测试和固定资产减值测试
资产的减值测试是基于“谨慎性原则”这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提出的,但是不同资产减值测试的形式却不尽相同。
存货减值测试依据的标准为“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
固定资产减值测试依据的标准为“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
我们这里的话题集中在下述两张表中,看大家能否轻易地识别两张表的区别。
例如:某项存货和固定资产购入成本均为100元(不考虑税的因素),存货在公司持有期间(合计5期)各期的可变现净值如表1所示。固定资产假设不考虑残值,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且采用年限平均法折旧。固定资产寿命期内每期末未考虑当期减值因素之前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如表2所示。
表1:存货减值测试 表2:固定资产减值测试
期间 | 成本 | 可变现净值 | △ | 期间 | 账面价值 | 可收回金额 | △ | |
1 | 100 | 105 | -5 | 1 | 80[1] | 82 | -2 | |
2 | 100 | 90 | 10 | 2 | 60 | 57 | 3 | |
3 | 100 | 85 | 15 | 3 | 38[2] | 36 | 2 | |
4 | 100 | 88 | 12 | 4 | 18 | 19 | -1 | |
5 | 100 | 80 | 20 | 5 | 0 | 0 | 0 |
我们依据上述表1和表2来依次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两张表中△的符号正负有何含义?
表1中的△=成本-可变现净值,表2中的△=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的符号若为负,表示资产未发生减值。△的符号若为正,表示资产目前处于减值状态。所以△的符号正负可用来识别资产目前减值与否。
2、△表示余额还是发生额?
这个问题是本文的讨论主题。
表1中不管存货是否发生减值,其成本都是100元,即成本金额是不包含减值因素的。所以表1中每次△的计算都是由“不含减值因素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相减获得,所以此时的△若为正数,应当理解为“减值的余额”。
表2中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即账面价值是包含了之前减值因素的,所以表2中每次△的计算都是由“已包含了截至上期累计减值准备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相减获得,所以此时的△若为正数,应当理解为“减值的当期发生额”。
结合我们之前所提的,会计分录中借记、贷记的均为一笔业务当期的“发生额”而非“余额”这一结论,如何识别上述两张表格中的不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同以第3期为例,写出表1和表2中的会计分录。
(1)表1
当期存货期末减值余额为15元,期初减值余额为10元,所以当期新增减值发生额为5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5
贷:存货跌价准备 5
(2)表2
当期固定资产对应的△为2,表示第3期减值发生额为2元,而此时固定资产累计减值为3+2=5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2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这一前缀决定了我们是从“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这两个不同报表角度概念(前者为会计报表角度,后者为税务报表角度)来识别各类暂时性差异的。这种识别机制决定了以下两个公式:
1、暂时性差异的余额=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2、暂时性差异当期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1)发生额>0,表示当期是暂时性差异的发生
(2)发生额<0,表示当期是暂时性差异的转回
例如:甲企业2012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成本5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且无净残值,企业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税法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对于本题中暂时性差异的发生、转回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下述表3进行分析
表3:暂时性差异分析
年份项目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账面价值 | 500 | 300 | 180 | 108 | 54 | 0 |
计税基础 | 500 | 400 | 300 | 200 | 100 | 0 |
暂时性差异余额 | 0 | -100 | -120 | -92 | -46 | 0 |
暂时性差异发生额 | 0 | 100 | 20 | -28 | -46 | 0 |
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很多考生能够灵活运用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公式求出暂时性差异余额,但是在撰写会计分录中却经常弄错了具体金额,原因就在于没有意识到上述余额和发生额之间的关系。这一点要提醒所有考生关注。
- 赞97